新疆:金秋棉田“淘金者”众生速写
新疆乌苏市车排子镇由于气候和土质的因素,历年来农业以种植棉花为主,全镇农田除了田埂、地头空地里可以看见点播的葵花、玉米或者一些常见蔬菜,几乎看不见有哪块地里大面积种植其他农作物。在这样一个棉花似海地方,每年秋天收获的时候,农民心里除了充满收获的喜悦更多的是对棉花采摘工人的期盼。
每年八月底九月初来自五湖四海的棉田淘金者就像候鸟一样从全国各地纷纷涌入车排子,在短短的秋季书写各自的三秋棉田淘金故事。
作为当地农户,每年棉花采摘期就像身不由己投身到一场快节奏的赌注中一样。因为拾花者流动性很强,在棉花采摘期,棉农就像上足发条超负荷运转的秒表,争分夺秒的忙于农民工的招募、吃住、棉花的收储、销售、灵活应对工人工价的把握、在没有余的思考的的时候,整个秋季农户生活在热血沸腾的状态下,采花工就成为新疆秋季采棉期巨大经济漩涡的的主体力量。
在乌苏市三道桥村记者在农户马金花家里与外来采棉者近距离接触,对棉田淘金者的故事有所了解,同时也对新疆人民与内地务工人员之间的深情厚谊深深地感动。马金花家一共种了近200亩地,小叔子家与他们家距离不远,种了近300亩棉花。但是马金花很幸运,家里长住了18个拾花工,这些拾花工算上今年已经是第五年来马金花家拾花了。说起这些拾花工,其中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拾棉花的工人在地里辛勤劳作着。
甘肃陇南李大姐:到新疆拾棉花一干就是五年
来自甘肃陇南地区的李大姐,2010年以前就每年来新疆参加三秋拾花,她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南北疆各大采棉区,到过兵团也到过地方。由于每年随打工人流盲目自流采棉,对当地的棉花生长状况不了解或者对生活起居规律不适应,以及对当地采棉价格把握不准确,2010年以前李大姐每次来新疆踩棉花或多或少的都会心怀遗憾的返回家乡。
2010年李大姐不打算来新疆拾花了,可是家里的表妹、嫂子、小姑等人没来过新疆想让她带一次路。于是,李钱大姐就和家里姐妹、妯娌结伴到新疆采花。在乌鲁木齐市火车站,李大姐茫然不知所向,也不敢轻信招工者的话。正当她抽出的时候,马金花的老公走过来询问。当时李大姐看见马金花老公面膛黝黑,一脸实在相,就问起棉花生长状况以及价格,马金花的老公简单介绍了自己家的棉花生产状况,并且允诺亲自带他们去地里看棉花,假如不如意,往返车票他自己承担,绝不勉强她们,关于拾花费,左邻右舍家里工人是多少钱他就多少钱。
一位“埋头苦干”的拾棉花工人。
李大姐一行见马金花老公说的诚恳就随他来到了马金花家。来到车排子以后李大姐四处看了以后发现马金花家因为自己打井灌溉所以棉花长势果然很好,而且棉田就在屋后,住的房子是主人家的砖瓦房,伙食由马金花亲自下厨做,每天不说大鱼大肉吧,起码做到花样更新热汤热水。晚上马金花还烧开水供她们洗漱用。李大姐她们一门心思早出晚归地拾花。
2010年她们整个秋天挣到的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李钱大姐她们勤劳能干有一大半人是日拾花超过一百公斤的能手,就是最少的也不少于80公斤。她们拾花回来从不闲着,洗漱完毕就到厨房帮马金花做饭、烧火,马金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结清工资以后,给李大姐她们给这给那,感谢钱大姐她们为自己解决了燃煤之急。她们互留联系方式约定来年再来。从2010年起,新疆的马金花、陇南李大姐她们的联系就密切了。
从播种开始,李大姐她们就会经常打电话询问马金花家里的生产状况,说说自己家的农业生产情况,彼此打气,同喜同忧。有的时候听说马金花夫妇病了,就会寄一些她吃着好的药给马金花。这样融洽的生活一转眼已经5个年头了。
李大姐说起每年来新疆的感受感概万千地说:“我们在甘肃陇南也是农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家的地,种着洋芋、麦子,这些作物收获早。陇南家家地很少,农活比起新疆的活也轻,秋天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来新疆拾棉花挣一点钱补贴家用。最重要的还是马金花两口子为人朴实,心肠很好,每年来他们家没有后顾之忧,所以现在愿意跟着自己来马金花家拾棉花的乡亲也越来越多。没有别的想法只求到个知根知底的家庭里,省的到处手气、受累荒废了整个秋天,耽误拾花收入。现在我们人来得多,但是马金花夫妇给我们安排吃住,她家的棉花拾完了还给我们到其他人家打零工,吃住仍然在她家,我们对此记在心里,不能忘记马金花他们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