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文化成为促进新疆稳定重要“能量源”

04.12.2014  00:15

12月1日,朝阳初升。在200余名维吾尔族群众的注目下,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从一师四团十五连维吾尔族职工阿正·木沙的手中抛出,在托木尔峰脚下徐徐升起。

看见国旗在家门口升起,感到特别自豪!”阿正·木沙说,“连队每月一次升国旗时,附近村的维吾尔族群众都自发赶来参加。

在这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团场,农家书屋、双语夜校全天开放,文艺演出、科技培训活动不断,兵团特色的生活方式已融入民众血脉,团场与周边乡镇各族群众亲如一家。

经济让人手拉手,文化使人心连心”。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兵团像一块磁石,凝聚着新疆各族群众共促长治久安。

集红色文化、中原文化、边疆文化为一体,以兵团精神为核心价值的兵团先进文化,是百万职工群众在屯垦戍边伟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厉声说,“它影响和推动新疆发展,增强多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促进新疆稳定的重要‘能量源’”。

兵团170余个团场遍布新疆各地,“新疆有多大,兵团就有多大”。目前,兵团已建成600余个文化艺术社团,2893个农家书屋实现社区、连队全覆盖,兵团题材的电视剧《戈壁母亲》《热血兵团》等文化精品,影响新疆、叫响全国。

如股股清泉,兵团文化滋润着新疆各族群众的共同精神家园,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融。

我的家人由汉、维吾尔、回、蒙古4个民族组成,有地方的、也有兵团的。”十四师一牧场二连副连长闵军说。这些年,他的维吾尔族妻子学会了说汉语、种小麦,闵军则拥有众多维吾尔族朋友。60年来,融合了37个民族的兵团,已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

在七师一三○团三角庄,80%左右的少数民族职工会说汉语,他们积极参与文化、科普和冬季军训活动,也带动了周边地方群众安居乐业。在兵地各族职工群众互通共融中,兵团领先全国的节水技术、植棉经验,在南北疆得以全面推广,助力新疆成为全国最大的产棉区。

受兵团影响,南疆地区少数民族青年逐渐认同集体婚礼,今年参加的超过200对。”图木舒克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热依汗·吐拉洪说,“接受民众祝福、放飞和平鸽,已成为南疆少数民族青年婚礼上的‘最炫民族风’。

当前,增强兵团先进文化辐射力,已被提升到稳疆安邦的新高度。在国家战略驱动下,兵团一批城镇将成为新疆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潘若愚 兰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