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讲述兵团精彩故事
在民族大家庭中快乐幸福成长
2月20日,在克拉玛依市六中当英语教师的克丽玛提带着5岁的孩子,回到九师一六七团与父母团聚。
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克丽玛提都在一六七团中学上学。“我给儿子说,我最初上学时连上厕所都不会说。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太多的帮助。老师教给我知识,更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克丽玛提说。
克丽玛提是哈萨克族,父母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家里4 个孩子,生活困难。在她看来,能够上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母校老师的教诲起了很大作用。
同样怀着感激之情的,还有额敏县上户镇库尔布拉克村和吾巴勒村的学生家长们——
“你们这里教学好,是最好的学校,我们的孩子在这里上学有出路!”
“你们对我们的孩子特别关心、特别照顾,我们太感激了!”他们这样说。
一六七团中学是九师团场学校中惟一一所“ 兵团德育达标学校”,是 2007 年度“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毗邻一六七团的库尔布拉克村和吾巴勒村的孩子纷纷慕名来到一六七团中学学习。
不少孩子的人生梦想从一六七团中学扬帆起航。上户镇照耀队的哈萨克族学生也力逊在一六七团中学初中毕业后,转到九师龙珍高级中学学习,后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
“时间冲淡了琐碎的记忆,但冲不走我对校园的思念和热情……我把眼角的一片湿润和浓郁的思念藏在心底,我会用行动去回报母校,用爱去回报社会。”也力逊说。
起初,一六七团中学只招收学习成绩好的地方孩子。后来,为了更好发挥教育对地方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敞开招生。现在,幼儿园和一二三年级学生中三分之一是地方孩子,最多时有 105个地方孩子在一六七团中学学习。
学校将他们与本团子女一视同仁,同样享受“两免一补”等政策,贫困生可以获得资助。
“我们不是双语学校,为了便于上户镇少数民族孩子在学校学习,我们从幼儿园开始招收地方少数民族孩子,帮助他们先过语言关,再升小学和初中。” 一六七团中学校长朱坤峰告诉记者。
少数民族孩子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班级整体教学质量难免有影响,一开始教师们有怨言。但是学校一直坚持不懈,要求老师们把教学进程放慢,对少数民族孩子不懂的地方一遍遍进行辅导,有一点点进步就鼓励他们;让汉族孩子和民族孩子结对子,互帮互助。
少数民族孩子学习汉语发音吃力,汉族孩子从嘴型到发音位置,甚至加上动作,一遍遍教他们;少数民族孩子有音乐、舞蹈特长,带动了汉族孩子学习音乐、舞蹈的兴趣。从小一起学习、生活、成长,孩子们相处得很融洽。
六年级蒙古族学生方金玲在作文《温暖的大家庭》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滴在大海里才能永不干枯,我们只有在团结的集体里才能感到温暖…… 虽然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互不相识,但我们走在了一起;虽然我们擦肩而过,但我们彼此相知;虽然我们性格迥异,但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感到了温暖和快乐。”
不少地方少数民族孩子在一六七团中学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找到了自信。一些孩子品学兼优,成为班干部和少先队干部。
吾英是个蒙古族女孩,父母离异,一直跟随爸爸和奶奶生活。后来妈妈把她接到一六七团中学上学,吾英和妈妈摩擦不断。班主任白灵几次找她妈妈了解情况,耐心开导吾英,让她懂得妈妈的辛苦和付出,通过一些事例让她意识到妈妈的爱。慢慢地,母女间的心结打开了,吾英和妈妈越来越亲密融洽,学习也越来越好,当上了语文课代表、少先队大队长。
少数民族孩子在文体方面有特长,每年学校举办文化艺术节,他们都是骨干。学校在九师文艺汇演中多次取得好成绩,足球队在师里名列前茅。
“不少孩子在我们这里上完6 年级,转到额敏县民族中学上初中,可以直接跳级上初二,学习成绩仍然拔尖。”老师们说。
学校规定,班级里有少数民族学生,老师必须每月家访一次。一次,学校足球队队员沙木哈尔和妹妹都没来上课,老师杜鹃带着学生来到他家。只见沙木哈尔和妹妹都在睡觉,一股呛人的煤烟味袭来。杜鹃赶紧把沙木哈尔和妹妹从被窝里拉出。此时,沙木哈尔的妹妹已经中毒,浑身瘫软。兄妹俩被紧急送到团场医院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
为支持孩子学习,上户镇不少村民在一六七团团部买房或租房,与团场职工群众的交流、交往日益增多。
30岁出头的阿班在一六七团中学附近买了个平房,便于孩子上学。他想在院子里盖个小房子养牛、存储物品,但又不知该怎么盖。团场职工苏拉手把手教他如何砌砖,告诉他砖块要咬茬,要吊线确保墙体、门窗垂直。在苏拉的帮助下,房子很快盖好了。
见阿班家经济拮据,团场机关干部轩三喜建议阿班的妻子发挥厨艺特长开个饭馆,并为他们找门面房,很快阿班家的饭馆开张了。
兵地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团结和谐的种子。
“56个民族就是56朵鲜艳的花朵,用心浇灌这56 朵和平的花朵,让我们56个民族和平相处,让56个民族每天都过得安宁幸福。”哈萨克族学生吾尔肯说。(兵团日报记者 边芳 北疆时报记者 李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