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李兆营热心杨包庙会非遗传承
▲李兆营老人在杨包庙会上指挥。
▲李兆营老人表演敲钟打鼓。《东江时报》记者匡湘鄂 摄
每年农历三月廿七的大亚湾霞涌杨包庙会上,都会见到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广场上指挥各家族队伍。这位老人就是今年88岁的李兆营,杨包庙会理事会会长。杨包庙会年年举行,离不开李兆营的倾心倾力。
重建杨包庙时他搜集第一手文史
杨包庙坐落在霞涌霞新村,临海而建。每天只要天气尚可,李兆营都会和杨包庙会理事会的老伙伴们来到杨包庙里,有事商谈,没事就与前来参观的游客闲聊、介绍。对这群老人来讲,这是他们作为杨包庙会理事会班子的职责,更是他们对杨包真人这尊神明的尊崇与敬仰。
李兆营任杨包庙会理事会会长已有十余年,也是理事会里年龄最大的。他是霞新村人,早年在香港生活。小时候父辈对他讲述的杨包真人的故事以及村民每年朝拜杨包真人的仪式,一直让他不能忘怀。1979年退休后,他便携老伴叶落归根。
早年的杨包庙1966年毁于文革。1986年,当地民间集资,重新择螺岛东侧兴建,也就是今天的杨包庙。走进杨包庙,墙上关于杨包真人的传说、典故等文字介绍,便是杨包庙重建时,李兆营一字一句搜集然后经人整理而来的,其原始资料大抵出自李兆营版本。从这时候起,李兆营便成为杨包庙会理事会不可或缺的一员。
“杨包庙重建时,关于杨包庙会的资料都只是口口相传且片言只语。我根据父辈的讲述,结合周边村民的佐证加以整理,形成现今版本。”讲到杨包庙,李兆营总是激情满满。据传,杨包庙是祭拜杨公、包婆两位真人的,杨包真人一直被当地渔民奉为保境安民的神明,对出海渔民,杨包真人能保风调雨顺,使其远离灾厄。
李兆营说,原来的杨包庙里铸有一口大铜钟,一只大鼓,每晚12时敲108响,钟声宏亮,这就是霞涌八景之一的“螺岛钟声”。后来大铜钟和大鼓被偷了,杨包庙重建时,理事会重新铸了一口大钟、买了个大鼓。东时记者看到,大铜钟就悬挂于杨包庙内厅,大鼓置于大钟下。说着,李兆营双手分执铁锤和木棒,为大家表演敲钟和打鼓。如今这钟和鼓只在庙会或重要活动上敲响。
改进杨包庙会形式内容
如今的李兆营依旧耳聪目明,随身携带手机,与人打电话时声音洪亮。今年的杨包庙会上,东时记者见到李兆营坐镇会场;当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舞龙舞狮队上场时,他拄着拐杖站于场地中间,镇定自如地指挥后生们,风采卓然,令人佩服。
“他对杨包庙很有感情,每天很早就过来,大家都很尊敬他。”杨包庙会理事会副会长苏观松说,杨包庙会一年比一年盛大,名扬港澳,如今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每年的庙会办得更加隆重,理事会职责也更繁杂。李兆营是杨包庙会代表性传承人,每年都将庙会当成自己的责任和大事来办,亲力亲为,丝毫不马虎。
“我年纪大,但身体不错,打理庙会让我又忙又开心,我就是想把庙会搞好,传承下去。”李兆营说。让他和老伙伴们欣喜的是,霞涌的年轻人都很推崇杨包庙会,每年都积极前来帮忙;港澳同胞也十分热衷此项文化活动,每年庙会会赶回来。
杨包庙会这些年来不仅人数及热闹程度在增加,庙会的形式和内容也与时俱进。“我们会听取大家意见加以改进。”李兆营和理事会的老人们说。如庙会上隆重的“抢炮台”活动(炮台即杨包真人塑像),过去是杨包真人的木雕塑像,抢起来费力且危险,如今用画像替代,热闹程度不减;还有庙会上都会唱几天大戏,以前只唱学佬戏,很多人听不懂,于是听取群众意见增加本地山歌,后来又增加了黄梅戏,这样一来,每年外地游客也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