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路折射乌鲁木齐巨变
现在航拍的机动车道宽28米,双向8车道的友好路
上世纪50年代泥泞不堪的友好路
上世纪60年代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
上世纪80年代改建后机动车道宽14.5米,双向4车道的友好路
(本版图为本报资料图片)
文/本报记者周海 赵枫 朱克彤
金秋十月,国庆假期。友好路沿街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分外鲜艳。一家门店里传出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首融合新疆民乐与流行音乐元素的歌曲,曾引发了全国人对“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的好奇心。
友好路上的“八楼”公交车站,如今已变成宽敞明亮、可避风雨、设有暖房,充满现代气息的BRT(大容量快速公交)车站。而曾在二十多年内是乌鲁木齐最高建筑物的八楼,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睿智老者,站在友好路上,看着这座城市逐渐长高,变大……
友好路上的中国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原名自治区展览馆),是新疆对外开放的窗口—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乌洽会)1992年发端于此。2011年9月,乌洽会的升级版—中国-亚欧博览会移师新疆国际会展中心,这里将升级改造成为新疆艺术中心。
友好路,这条修建于1959年,北起新医路、南连红山环岛,连接城南城北全长4.05公里的主干道,历经半个世纪的变迁,已发展成乌鲁木齐寸土寸金的中央商务区。
可以这样说,友好路,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成长与蜕变,它的变迁,是乌鲁木齐这座丝路重镇发展的缩影……
八楼记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乌鲁木齐的市府大道友好路,改变的不仅是街景的天际线,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一座城市的生活节奏。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条路的名称在不同时期曾为阿合买提江路、友好路、反修路、友好路。
路面由石子变成了柏油;机动车道由宽14.5米,双向4车道变成了宽28米,双向8车道……
许多来乌鲁木齐旅游的客人都说:友好路是乌鲁木齐的CBD(中央商务区)。
友好路上的昆仑宾馆,这座苏式风格又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建筑始建于1959年,是当时西北地区最高的楼,一共八层,市民习惯称之为“八楼”。1980年以前,“八楼”是乌鲁木齐最高的楼。
昆仑宾馆副总经理朱永锋说,它和北京前门饭店用的是同一张设计图纸,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建成,都是老资格涉外饭店。
1983年和2008年,“八楼”的两侧分别新建起了11层的北楼和9层的南楼。朱永锋说:“之后,大家习惯称这座楼为中楼。”
“当年,能够到‘八楼’工作,是很体面的事。”昆仑宾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王武平说,他是1984年首批考入宾馆的合同制工人。
当时年仅17岁的王武平是报考昆仑宾馆的5000多人之一。他说:“后来,经过考试录用了140人。”
上世纪六七十至八九十年代,周恩来、陈毅、贺龙、李先念、杨尚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下榻昆仑宾馆,加之自治区的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常有卫兵站岗,“八楼”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说起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已在宾馆工作30年的王武平非常感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逢年过节,他下班后都会乘2路汽车到火车站拿包裹,那是内地亲戚寄来的副食品和烟酒。
王武平说,那时的2路车站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孤零零的站牌—一根钢管上焊着一块正方形的铁皮,大家俗称“苍蝇拍”。
过去,友好路上只有2路和1路公交车,现在,至少有十几路公交车在“八楼”公交站停靠。
许多游客到乌鲁木齐都会特别打听“八楼”,住上一晚,在友好路逛一逛。
从事导游工作的景晶说,今年9月,来自北京的一个旅行团在游览完友好路后,团长林贤说:“友好路,就是乌鲁木齐的CBD!”
北京人亲昵地称莫斯科餐厅为“老莫”餐厅。就像乌鲁木齐人称“昆仑饭店”为“八楼”一样—这座建筑已经深深植入了这座城市的记忆。
当年的“八楼”,现在已经“藏身”在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朱永锋说,“八楼”见证了乌鲁木齐的发展。
开放窗口
友好路上,还有一座修建于1965年的苏式建筑—中国新疆国际博览中心(自治区展览馆),它托起了新疆改革开放的硕果—中国-亚欧博览会。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谈话,之后,中国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自治区党委做出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速新疆经济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方针,决心把新疆建成名副其实的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同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新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行八项优惠政策。
当年9月2日,首届乌鲁木齐边境地方经贸洽谈会(乌洽会)在乌鲁木齐举行。自治区展览馆成为“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的窗口和舞台。
时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乌洽会领导委员会副主任李东辉说,乌洽会是新疆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外引内联”的桥梁,是企业大显身手的舞台,是学习国际经贸知识的课堂。
1993年,乌洽会对外宣传口号正式提出“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
1994年,“乌鲁木齐边境地方经贸洽谈会”正式更名为“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
1995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乌洽会场馆题写馆名“中国新疆国际博览中心”。
2010年9月,历经19年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贸盛会—中国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以收获超过千亿元大单的成绩完美“收官”。
《人民日报》报道说:自2011年起,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
2011年起,中国-亚欧博览会移师位于红光山会展大道的新疆国际会展中心。自治区文化厅政策法规处负责人说,中国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将改造成为新疆艺术中心。
商业王者
这是一座不断焕发生机的楼宇,坐落在乌鲁木齐最具时代特征的中央商务区—始建于1958年的友好商场,沧桑而年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蜕变,友好商场成为一代乌鲁木齐人心中的商业地标。
1987年4月10日,《乌鲁木齐晚报》刊登一条消息—“新疆最大商场友好商场奠基”。友好商场原来的平房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土木结构,最早有职工200人。
53岁的张丽娟一家三代都在友好商场工作过。“父亲曾在友好商场食品部工作,我们姊妹四个有三个都是在商场当售货员,我儿子目前也是友好商场一个门店的店长。”张丽娟说。
在当时,商场收银是个纯手工活—从开票、盖章、交款、提货需要4个人来完成。“这4个柜台离得比较远,柜员之间就拉上细铁丝,将票据用小铁夹夹住,顺着细铁丝滑到下一个柜员处,小夹子‘嗖嗖’地飞来飞去……”张丽娟说。
1993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友好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新疆首家股份制企业;1996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8年与天山百货大楼联合组建新疆友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友好商场,演绎了新疆商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友好商圈已成长为寸土寸金的中央商务区。
人和业兴
路通则人和,人和则业兴。
友好路的变迁,似乎很长也很短,很复杂也很简单,就连岁月自己都无法阻挡变迁和发展的更替。友好路,正在托举着乌鲁木齐人的内敛,把他们的沉稳、热情展现给更多人。
友好路在诉说,诉说历史的风云和城市的精神,诉说在脚下延伸的梦想和百年不变的激情。
也许,在很多城市里都会有一条路叫做“友好路”,在这些路上也都发生过各种各样的故事。在乌鲁木齐,这条见证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友好路,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记忆与珍藏。
如今,友好路的传承之地—会展大道,正在托起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憧憬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