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老党员: 一辈子务实的共产党员(图)

27.07.2015  16:43

  走进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九团原种场,远远地就能听到隆隆的粉碎机声。顺着粉碎机的声音,笔者走进一家院落,从响有机声的作坊里走出一个浑身落满面粉的“白面人”,虽说脸上落了厚厚一层面粉,可被原种场农业技术员龚莲一眼就认出了,他就是魏景福。说明来意,魏景福便笑呵呵地叫笔者进屋坐坐。
  1958年,21岁的魏景福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乌鲁木齐市的一名铁道兵转业来到现在的第五师八十九团原种场, 20出头的山东小伙,就这样永远成为祖国西部边境团场的一名“”。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自己屯垦戍边的经历,魏景福有说不完的感受,“刚来这里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到处都是小沙丘、小沟壑,有水的地方就是一片芦苇湖,我们自己打土块垒房子,其实就是个地窝子,虽说生活条件差,可大家都很齐心,有活抢着干,谁都不愿落后。”魏景福老人摇了摇头继续说,“那个时候,我们谁也不会想到能过上现在这么好的日子。

  魏景福刚来连队那会儿,主要负责连队农机车修理、帮职工焊接坎土曼、铁锹等必备农具。由于魏景福年轻能干,每年被团场评为“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1970年,魏景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他的积极性更高了。

  1983年,八十九团土地实行责任到户,当时,连队职工集体干活习惯了,突然间要包产到户,职工都有抵触心理,没人敢承包。连队领导找到魏景福,要他带头承包土地。作为共产党员的魏景福,把手头的机械维修工作交给了自己的徒弟,第一个带头承包了150亩地,一半种上了西瓜,一半播上了葵花,在边边角角种了一些高粱。“那时候,我才四十多岁,干活从没怕过累,包产到户第一年,我就成了咱们团场的首个万元户,还在全师表彰大会上进行发言。”说起自己的大胆创业,魏景福脸上流露出一丝自豪感。

  1984年,魏景福在连队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垦了500多亩芦苇纵生的荒滩地,他雇了五六个从内地来的打工者,在地里捡拾芦苇,当年就在这新开垦的土地上播上了小麦。“我相信,长芦苇的地一定长小麦,当年小麦单产达二百三十多公斤,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产量了。”魏景福说,“那个时候,连队每家还要向公家上交十公斤肉的任务,于是我就和家人合计,在远离连队的地方建了一个小型养猪场和养鸡场,全连上交肉的任务我们家全包了,这也是家里的一笔收入,可把我这老伴差点活活累死了。” “你别说我,就你爱逞能”,坐在魏景福身边的老伴董乃玲责怪地说。

  魏景福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带着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过上好日子的魏景福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把自己改良好的土地全部交给连队,分给生活比较困难的职工耕种。随后,魏景福又在连队的风口前沿地带种起了杨树,通过三年的努力,11万株杨树郁郁葱葱矗立在连队“通风口”,为连队的农作物高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荣获兵团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植树造林优胜特别奖”,还得到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赵先顺和时任五师副政委孟兆宪的亲切会见。

  岁月流失,时光如梭。1997年,魏景福退休了,可他人退心不退,积极参与到连队“三老”联防员的队伍中,成天在连队巡逻,守护着连队这片净地。“老魏叔真是大好人,连队谁家有困难,他都会出手相助,我从老家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是老魏叔在接济我,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先得感谢老魏叔。”原种场致富能手李德志感慨地说。

  帮助李德志脱贫致富,只是魏景福助人为乐的一个缩影,在连队有50多户人家得到过魏景福的接济和帮助,并且都过上了好日子,逢年过节,魏景福老人的家里往往被“亲戚”挤得满满的。

  2012年,魏景福在自家的院子里安装了一台粉碎机,低价为周围的职工群众加工饲料。“我这粉碎机就向大家收个电费钱,能为大伙办点事我心里踏实。”魏景福笑着说。
  2012年,魏景福在自家的院子里安装了一台粉碎机,低价为周围的职工群众加工饲料。“我这粉碎机就向大家收个电费钱,能为大伙办点事我心里踏实。”魏景福笑着说。
  眼下,魏景福老人已过喜寿之年,可他始终闲不住,农忙时总要到儿女承包的棉田去干活。他告诉笔者:“我不干活心里难受,儿女拦着不让我上地,我就给别人去帮忙,总不想闲着。

  在魏景福老人客厅的墙面上挂着两个大相框,里面贴满了老人不同年代的照片,在相框的周围贴着30多张不同时期的奖状,这些奖状就是魏景福老人在兵团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