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反思儿童教育的节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儿童节,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孩子们庆祝节日。孩子们在这一天展示排练许久的节目,或参与各种趣味活动,家长们则跑前跑后、拍照递水。然后是孩子们得到礼物,享受美味大餐,家长们则在网络媒体上晒出照片……庆祝节日的演出和满足孩子物质需求是这个节日应有的元素,但这个节日应有的精神并不能止于此。
追溯历史可知,“六一”国际儿童节起源于二战之后的1949年,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保护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才是“六一”儿童节设立的初衷,儿童节也应该是全社会反思儿童教育的节点。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全人类的一项灵魂工程,而我们反思当下的儿童教育,面对在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的影响儿童的诸多问题,该如何关注儿童?呵护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
“我们现在只有儿童教育,但没有儿童。”一位教育专家的话虽有些过激,却道出了当前儿童教育中的无奈和尴尬。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把孩子的成绩看成给自己脸上增光的工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一早就把孩子送上充满硝烟味的竞争当中。咿呀学语时,家长就恨不得一下子灌进英汉双语;上幼儿园疲于奔命于各种兴趣班;小学、中学一路要成绩、要名次,作业做到后半夜……这种压力会造成许多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这是父母无意识种下的祸根,孩子从小为了迎合父母心理做事、学习,但一旦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加,一旦他不想为父母学习了,就会选择放弃,有的甚至以不学习来报复父母。因此,让孩子建立“为了自己长远发展,为了人生的价值”的学习动机,从孩子的求知欲、志向、抱负等方面加强引导,尊重孩子的兴趣喜好,发扬长处,也接纳短处,才能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
儿童教育需要反思的不仅是家长,还有教育工作者。据报道:成都市一名小学生“六一”前给教育局局长写了封信,因为排练儿童节汇演节目长达三周,最后彩排时却被淘汰,怒了的小朋友得知“局长叔叔最管事儿”后,致信教育局长要求不过儿童节。此事一经媒体爆出,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孩子的节日,应该谁来做主?还有曾经被媒体曝光过的“儿童劫”新闻:文艺汇演时,孩子在台下夹道欢迎领导,大热天孩子在太阳底下暴晒演节目……
“六一”本来是儿童的节日,却俨然颠倒主次,领导和大人们成了主角,汇演成为各学校展示与比拼政绩的舞台,本来该是孩子们快快乐乐的节日,也与“荣誉”“面子”乃至“教育政绩”挂上了钩。追求快乐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学校能不能本着尊重孩子天性为目的,把节日还给孩子,而不是掺杂其他变味的因素,让儿童节变成孩子的负担?
教育公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性侵儿童的问题,我们不愿看到却也无法回避的这些影响儿童的社会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鲁迅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儿童教育关乎中国未来。如何给儿童营造一个独立、自由、尊重的成长环境?怎样让每一个孩子放飞自由的梦想?这些问题不是单靠家长、教育工作者就能做好的,这需要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全社会共同用诚信、责任、行动来建构答案。(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