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经济报:我区人工增水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若全面实现,每年可为天山地区增加4400万立方米水资源增水量相当于4天池

23.08.2016  05:06

本报乌鲁木齐8月18日讯(记者张晨暄)近日,我区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天山山区人工增雨雪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通过国家验收,该项目在人工增雨雪技术手段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填补了国内空白。
      如果全面将这些先进的人工增雨雪技术应用于实践,每年将为天山地区增加约4400万立方米水资源,以天池1060万立方米的储水量为标准,相当于增加4个天池的储水量。
      该项目由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于2011年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予以启动实施。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验收专家评价该项目:示范效果明显,具有重要使用价值和示范意义。
      目前,该项目在巴音布鲁克建立了人工增雨雪示范基地,完成了多弹型智能化增雨雪火箭发射装置的研制,并进行多次实地增雨雪火箭发射试验,该装置的安全性和技术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增水量相当于增水量相当于44个天池
      据介绍,该项目的成果之一——人工影响天气探测作业、多源信息融合的一体化无人机系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也为我国增加了一款新型智能化作业设备,丰富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探测、作业手段。该系统在天山和巴音布鲁克等地区共进行了27架次的实际作业,效果良好,多次作业完成后不久即出现降雨情况。
      18日,该项目总负责人、首席科学家魏文寿博士介绍,目前,项目中的“超短脉冲激光人工引雷降雨技术与设备研究”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外,据查证,项目中的人工影响天气预测作业一体化无人机系统系人工影响天气领域智能化无人作业系统,除美国之外,尚无第三个国家拥有该技术。
      同时,该项目还在我国首次开展了野外环境下长距离等离子体通道引雷和水凝结模拟试验,利用该设备在野外环境下获得了长寿命的长达两公里的等离子体通道,为人工干预气象迈出了坚实步伐。
      “我区平均年降水量165毫米,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10倍至20倍;水资源约占全国的3%;该项目的应用不但能为天山地区增加水资源,更有助于增加我区山区冰雪积累、提高河川径流、改善荒漠生态环境。”魏文寿博士说。

科技创新促我区人工增水作业水平提升
      依靠科技创新,我区人工增水作业水平不断提升。
      我区平均年降水量165毫米,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10—20倍;水资源约占全国的3%。但按单位面积产水量来计算,却只有51毫米,位居全国倒数第二。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未来西部地区干旱化的总格局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甚至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天山及昆仑山的小冰川都将趋于消失,近十年已累计缩小10%—15%。近40年来,水资源匮乏仍然是长期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1年,“天山山区人工增雨雪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予以启动实施。
      项目启动以来成效显著:探明了天山地区云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天山山区典型层状云降水过程微物理结构特征,初步估算天山地区人工增雨开发潜力约为44785.94千吨;研制了多弹型增雨雪火箭发射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一弹一架”问题,实现了用一部火箭发射装置同时装载和定向发射国内各厂家生产的5种不同型号火箭弹;首次开展了天山山区人工增雨雪效果检验与评估。